最近在閱讀大道博一《博一管理論叢》5周年紀念特刊和《企業管理》、《中國企業家》這些雜志時,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就是:有危機不可怕,沒有危機意識才可怕。大道博一董事長潘誠老師在他的文章《90%的時間想著失敗》中,介紹了李嘉誠57年來創業史,歷經兩次石油危機、文化大革命、亞洲金融風暴,從“塑料花大王”到“地產大亨”,再到“石油巨擘”,他從未遇過一年虧損。而保證他的商業成果顛撲不破、基業長青的正是他天天如履薄冰、舉輕若重的憂患意識,正是因為他用90%的時間來思考失敗。正如潘誠老師所說:用大量的時間精力思考失敗而不是成功,并不是一件誰都能做到的輕松事情。
危機原本是一個醫學術語,后來被引用到了企業管理中。美國危機學家羅森塔爾從管理學的角度指出:危機通常是指決策者的核心價值觀念受到嚴重威脅或挑戰、有關信息很不充分、事態發展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需要迅捷決策等不利情境的匯聚。
古人云:“安而不忘危,治而不忘亂,存而不忘亡”。盡管這是治國安邦之策,可對于企業管理同樣適用。日本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在總結其企業成功的經驗時,也特別強調:長久不懈的危機意識是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。在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,如:江蘇宏大集團的“失業危機日”, 可口可樂公司的“末日管理”,海爾的“追求卓越”,三星電子“永遠抱有危機意識的經營秘訣”等等。其核心內容都是通過制造危機,使企業樹立憂患意識,產生危機感和責任感,居安思危,不斷進取。那如果沒有危機意識會有什么后果呢?電腦界的藍色巨人IBM當年的“慘敗”就是一個生動的實例。當大型電腦為IBM帶來豐厚利潤,使IBM品嘗到輝煌的甜頭后,整個IBM都沉浸在絕對安逸氛圍里,危機感盡失。在市場環境慢慢發生變化,更多的人青睞于小型電腦時,IBM卻對市場出現的新情況不予理睬,麻木不仁,沒有意識到市場危機的降臨。或者說,在企業不斷成長的過程中,IBM沒有注意到企業危機管理的重要性,依然沉醉于大型主機電腦鑄就的輝煌中,按部就班,繼續加大大型主機電腦的市場比重,最終自己打倒了自己。
孟子云: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。”人如此,企業發展也不例外。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,一直沉溺于過去的輝煌,沒有憂患意識和危機精神,順境面前盲目樂觀,因循守舊,不思進取,時間一長,就會被習慣性思維所控制,喪失銳氣。而整個企業就可能如溫水煮青蛙那樣,對生存環境的變化渾然不覺,從而失去競爭力,待意識到變化來臨,已無力應變,最終被市場淘汰。
每個企業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,都會遇到諸多因素影響乃至干擾企業的正常運營,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企業經營中的風險因素。面對風險,有的企業遭到失敗,但有的企業卻把它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動力,讓它激勵員工的士氣,增強他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,調動每個員工的積極性,催其奮進,促其創新。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,“危機”不是一種意外,而是一種必然,企業的成長正是在不斷地戰勝危機中實現的。
雖然,現在很多企業管理者都能意識到危機如同人總要死亡一樣,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,在面對危機時也能從容應對,最大限度的避免企業受損。但很多企業把危機處理僅僅當成是決策層的事情,而忽略了對員工危機意識的強化與培養,造成不少管理者和員工滿足現狀,以致在危機來臨時反應遲鈍,延誤了“轉危為安”的時機。 員工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執行者,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者,也是最關心衣食住行等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實際利益者。任何的發展戰略都要組織實施,而實施的關鍵之一是創造一種良性循環的危機意識氛圍,讓員工切身感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危機與個人根本利益密切相關,不努力、不創造業績,就會被淘汰。企業管理者在企業發展過程中,如果能從改變員工的惰性這個角度入手,適時地制造危機,利用危機去攻擊它、刺激經、克服它、戰勝它,凝聚企業的內力,對企業的發展來說,不失為一個好事。危機雖然可怕,但卻是讓員工展現自我,挖掘員工潛能的最有效的武器。
《誰動了我的奶酪》描繪了四個小精靈在迷宮里尋找奶酪的過程,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,有的積極應變,獲得成功;有的只會怨天尤人,消極等待。企業應引導員工學會在變化中應對危機,增強緊迫感和前瞻性。讓他們知道,如果不把產品質量、生產成本放在突出位置,公司的末日就會來臨;企業是在激烈競爭中生存的,不進則退,退則一敗涂地,從而使危機意識貫穿整個公司,推動公司發展。
“天下雖安,忘戰必危”。在市場中,許多企業雖有過輝煌的歷史,但由于管理者忽視危機對員工的激勵作用,沒能讓危機意識在企業內部長久存留,使企業最終“死于安樂”。
總之,有危機并不可怕,沒有危機才是可怕的,而沒有危機意識更是可怕的。有了危機,辯證的看待、處理危機,才能使企業實現健康的、可持續發展之路,危機是企業獲得快速發展的源源不盡的動力。同樣,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,才能防患于未然,企業要想快速發展,就必須從思想上有著根本的轉變。